腹型癲癇的中醫療法
腹型癲癇多見于兒童,其發病時間常可追溯至嬰兒時期。成人則較罕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表現為突然發作性腹痛,部位多在臍周圍及上腹部,少數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側面,疼痛多較劇烈,如絞痛或刀割樣,持續時間幾分鐘,也可持續幾小時以上。發作時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定向障礙,知覺障礙或精神模糊等,但無完全的意識喪失。常伴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還可有其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如面色蒼白,皮膚潮紅、出汗、血壓不穩,體溫低或發熱、眩暈,暈厥等。多數患者發作以后疲倦、嗜睡或深睡。醒來時感覺良好。發作常可在數日內多次發作。在腹痛發作間歇期,其他的陣發性癥狀,如陣發性頭痛,以及各種行為障礙也較常見。還可有各種類型的癲癇發作,如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一些患者早期有陣發性腹痛發作,以后發展為癲癇抽搐發作。腹型癲癇的中醫療法:
1、定癇熄風:中醫認為癲癇發病,主要是“風、痰” 為患,風主動搖,故抽搐、痰迷心竅而神昏,癲癇的產 生是機體氣血不和, 血不和則肝失養,容 易內動生風,氣不和 則上逆化火、煉液成 痰,容易形成痰火相 搏、迷閉孔竅、痰可 化熱、熱盛化火、火極生風,因此定癇熄風成為治療癲 癇的常法。
2、平肝瀉火:癲癇屬神志疾患,火熱熾盛常是其 主要的誘發原因,大凡五志過極或房勞過度而郁火內 生,郁火憂思可生肝火,房勞傷腎,腎陰不足,因腎水 不濟,心火過盛。火邪一方面煉熬津液,釀成熱痰,另 一方面觸動內伏痰濁,使痰隨火升、郁滯之氣不得泄 越,化火升騰、阻蔽心包,而使癲癇發作,故平肝熄風 也是治療癲癇常用方法之一。
3、祛痰開竅:癇癥之作主要由痰濁、痰聚所致,古 有“無瘸不作痰”之說,癇由痰起,故治病必先祛痰,癇 病之痰與一般痰邪有所不同,癇病之痰具有隨風氣而 聚散和膠固難化的特征,患者每有積痰于內,若遇驚 恐、飲食失節、勞累、高熱等情況,“以致臟氣不平、經絡 失調,一觸積痰、厥氣風動、卒焉暴逆、莫能禁止。”痰 為津氣所聚凝著既久、裹結日深,即成膠固不拔之勢, 癲癇病人久發難愈,纏綿不止的病理基礎,正是這股固 于心胸的“頑痰所致”,痰邪為病是癲癇的根本原因,故 痰邪作崇#!為重要,因此祛痰開竅是治療癲癇始終一 貫的法則。
4、活血化瘀:心 血不遂而瘀,瘀則經 絡不通,經絡不通是 引起癲癇發作的直 接原因,而血瘀又是 引起經絡不通的主要原因之一。癲癇古有血瘀之說, 《嬰童百問》有“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的記 載,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 環,使腦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并可改變血液流變性 質,從而利于癲癇的控制。腦為元神之府,若腦部受傷 或氣郁血行不暢,致郁血內停、血流不暢,致神明遂失 而發癇癥。另外,痰濁和血瘀可相互影響,痰濁停留, 可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則津液流受阻,而變為痰 濁,痰瘀互結可使癲癇反復發作。所以活血化瘀更是 治療癲癇的#!主要的方法之一。
溫馨提示:一旦確診癲癇,應堅持服藥2~5年不間斷,為防止遺忘,可于固定地方放置藥物,并于每日固定時間服用。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