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現抗癲癇藥物對子代有不利的副作用,注意到癲癇的孕婦所產下子女無論在死亡率和發病率都有增加,也包括先天性畸形的發病率,產生這些后果的原因是屬于癲癇疾病的本身或是抗癲癇藥物還是伴有環境因素尚不十分清楚。癲癇婦女所生小孩略小于一般正常值,也有人觀察頭周徑也略小,個別新生兒有小頭畸形。
(一)中樞神經系統受抑制
所有抗癲癇藥物均可通過胎盤屏障而足以對胎兒產生藥物影響;孕婦于分娩前給大量(≥30mg)安定,或長期低劑量應用,胎兒娩出后呼吸淺,肌張力降低和喂養困難。孕婦使用巴比妥類藥物或苯妥英鈉,胎兒娩出后也有某種程度的中樞神經抑制。kaneko等觀察在孕期應用抗癲癇藥物,娩出新生兒有嘔吐及吸吮困難等,其發生率要高于一般嬰兒;由于孕期大多數是幾種藥物混合治療,很難區別各種不同藥物的單獨效應。
(二)抗癲癇藥物與新生兒出血
孕婦服用苯妥英鈉、巴比孕或去氧苯比妥(primidone)可使一部分新生兒有嚴重出血,出血常始于產后#$天,且常見為顱內出血、胸腔、腹腔和胃腸道出血,可產生嚴重后果;而新生兒出血性疾病則在生后2~3天內發生,多為淺表部位出血,不易危及生命,分娩時肌注維生素k則可預防。pantarotto報告,孕期給苯妥英鈉及苯巴比妥,所產下新生兒有再生不良性貧血、出血和嗜睡。mountoiro曾研究16例母親服抗癲癇藥物的新生兒凝血功能,發現7例有嚴重的凝血障礙,1例輕度障礙,8例正常;對照組66例皆無凝血障礙。與維生素k缺乏相似,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皆降低,其他則正常。凝血功能障礙現象與服巴比孕類抗癲癇藥物有關,當合用苯妥英鈉時將使病情加重。
為了預防和治療此類新生兒出血,bleyer建議妊娠期婦女服抗闐癇藥物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巴比妥類藥物的代謝產物甲巴比妥是體內強烈的維生素k對抗劑。因此,妊娠期不要應用巴比妥類藥物。
2、其他藥物如阿斯匹林、異丙嗪、消炎痛等均能損害新生兒止血機制,在妊娠頭三個月內應避免服用。
3、如有難產或外傷可能者,應考慮剖宮取胎術。
4、分娩時母體應肌注維生素k,分娩后嬰兒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
5、胎兒臍血做凝血因子檢查,倘若發現維生素k依賴性因子減少,應在1~2小時內輸注20ml/kg新鮮凍干血漿或ⅱ、ⅶ、ⅸ、ⅹ凝血因子。
6、嚴密觀察新生兒,如發現有出血征象,則應輸注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