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多年來,醫生都致力于癲癇病患者的藥物治療,也取得了一" />
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多年來,醫生都致力于癲癇病患者的藥物治療,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藥物控制發作固然重要,而患者的自我感受、身體情況,特別是社會心理健康狀態也應該重視,因為這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之一、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癲癇病是指用實驗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改變癥狀和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癲癇患者的行為治療包括一般支持、識別先兆及觸發因素、正確處理日常壓力、學習自我觀察、進行放松訓練及提高社會能力等方面。癲癇病人大腦的活動和隨之發生的臨床現象是環境突然變化引起的行為反應,其行為干預的原則為降低病人對傷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使患者學會#!大限度抑制發作的技巧并指導患者在環境突然變化時如何抑制發作。患者應學會通過辨別生理信號和與發作有關的危險信號預感癲癇病發作,更好地處理與發作有關的緊張因素,學會在先兆期采用特殊技巧抑制發作性活動的擴散以及強化控制發作方法的使用。
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之二、社會支持
社會上已愈來愈認識到偏見和歧視帶給癲癇病患者的傷害。國際上近年來成立相應組織如“國際癲癇署青年委員會”,在青年中傳播有關癲癇的知識,為患者提供幫助。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抗癲癇聯盟聯合推動了旨在使千萬受癲癇影響的人們受益的全球抗癲癇運動,其主要目標就是使公眾了解癲癇病是可治之癥,改變社會對癲癇患者的態度、無知和誤解。癲癇病兒童生活的社會環境中,老師對患兒的良好態度非常重要,并為周圍兒童樹立了榜樣,因此應鼓勵老師、家長和醫生之間的交流。
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之三、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包括對患兒的咨詢和對家長的咨詢。對患兒的咨詢:影響他人對癲癇病患者產生偏見的因素之一是患者自己對疾病的態度,患者能否正視現實,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成人癲癇病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常源于兒童期,因此應盡早給患兒提供關于癲癇的基本知識。
對家長的咨詢:有些父母不希望他人知道孩子患癲癇病,也不愿患兒本人知道,害怕由此帶來恥辱和偏見,但往往會因別人對患兒情況的不理解及患兒不會保護自己而造成傷害。家長的不正常情緒和態度,也會加重患兒的心理障礙。因此,必須對癲癇兒童的家長進行心理咨詢和科普教育,使其建立對癲癇的正確認識,建議家長要多和子女交流,營造良好的家庭氣氛,鼓勵患兒參與社會活動,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
癲癇病人的心理調節必知4點之四、運動治療
許多研究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健康,健康人對社會體育運動有耐受性,但癲痛患者是否適合參加體育運動尚有爭議,#!主要的擔心是運動可能導致發作。
有研究表明,癲癇病人運動期間異常腦電活動降低,可能是由于代謝性酸中毒引起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濃度增高的結果。運動減少發作的機制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中單胺類代謝釋放增多有關。少數人在運動中發作可能與低血糖、發熱、某種程度的過度通氣或緊張導致兒茶酚釋放有關。所以應鼓勵癲癇兒童參加活動和運動,運動方式和強度應根據發作的誘因、發作被控制程度而個體化,但頻繁發作者及在運動中曾有發作的患兒應禁止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