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兩大中醫治療原則
癲癇的兩大中醫治療原則,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根本,癲癇治療的方法現在是很多, 不過治療是否有效關鍵就是要看治療原理是否符合癲癇發病機制。在治療癲癇期間要督促檢查
兒童癲癇患者按時按量、準確無誤治療,中醫認為,癲癇多屬本虛標實,以上盛下虛的證候為多。
癲癇的兩大中醫治療原則
在發作期雖有本虛的見癥,但多以風陽、痰熱、氣逆、絡阻的"標實"癥狀較為突出。風痰濁邪蒙蔽腦竅,壅塞清陽之氣,元神失控致上盛的癥狀比較明顯。按中醫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應先以祛邪為主,可用開竅醒神,平熄肝風,清化痰熱,活血通絡,通腑泄熱轉氣等治法。至休止期以后,證候多由實轉虛,是本虛標實而側重在"本虛",上盛下虛而側重在"下虛",其虛多見氣虛與陰虛,但以脾腎兩臟證候為主。按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應以扶正培本為主??傊?,癲癇總的治療法則是消除病因,平降逆氣,穩定腦神以控制發作,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消除病因要有針對性,有熱清熱,有痰逐痰,有瘀化瘀,有風熄風,有驚鎮驚,有積消積,有蟲驅蟲;平降逆氣,要抓住運脾,平肝,通腑,因逆氣之驟生、多因肝氣上逆,脾胃轉輸紊亂;調整臟腑、經絡,氣血功能要重在調理脾胃。
中醫要求在治療癲癇時要注意結合以下兩大治療原則。
1、病證結合,標本并圖。癇病在不同的病程階段,在發作期和休止期,不同的病人會有不同的病理變化。因此中醫治癇以辨證論治為基本治則。如明王肯堂所云"所因不同,治療亦異,如驚者安神,痰者吐之,火者清神"。癇癥為患,不外乎風、痰、火、瘀、虛,病之初起和發作之時,邪氣有余,多為風、痰、火、瘀標證,當以治標為要。癇證日久和在休止期,應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還應辨別病邪輕重緩急,或以熄風清熱化痰為重,或以活血平肝,滋補肝腎為重。至于癇病日久,正氣虧乏,虛象明顯者,則應以培元扶正為重。
2、治癇宜早,貴在辨證準確,用藥持久。早期治療,這是臨床治療癲癇非常重要的環節,只要診斷為癇病就要馬上用藥。正確用藥,首先要辨證準確,在這個基礎上選擇確有療效又無明顯毒、副作用的方藥。由于癲癇是慢性病,病程相當長,在確定治療方案并取得效果之后,不要隨意更改,服藥時間、服藥方法、服量都要固定。當然若治療無效或病情發生變化,還需要隨證變化治療方案。長期治療,中醫和西醫都認為癲癇是難治疾患,所以務必堅持長期治療。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