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葉癲癇
額葉癲癇是一組起源于額葉的具" />
額葉癲癇
額葉癲癇是一組起源于額葉的具有特征性表現的癲癇綜合征,上世紀50代加拿大蒙特利爾神經病學研究所的Penfield提出了額葉癲癇的概念,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將額葉癲癇納入了“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分類”。額葉癲癇是僅次于顳葉癲癇的一類常見的癲癇綜合征,大多遷延不愈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由于額葉癲癇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在腦電圖和影像學上表現不典型,常常被漏診和誤診。
額葉癲癇的臨床表現
額葉癲癇的一般特點
①發作時間較短;
②起于額葉的復雜部分性發作,通常伴有輕微的發作后意識混亂;
③發作后很快引起繼發性全面性發作,強直性或運動性癥狀較突出;
⑤發作時常見復雜的手勢性自動癥;
⑥當放電為兩側性時時常跌倒。
額葉癲癇解剖部位分類
①輔助運動區發作:表現為姿勢性的局灶性強直,伴有發聲、言語暫停以及擊劍姿勢。患者的頭部和眼球轉向癲癇起源的對側,致癇灶對側的上肢外展、肩部外旋、肘部屈曲,其姿勢好似患者在注視自己的手;同側的上下肢強直性外展,上肢遠端的動作比下肢遠端的動作更明顯,這種同側上肢向癲癇起源側伸展的臨床癥狀被描述為“擊劍姿勢”。
②扣帶回發作:表現為復雜部分性發作,多為復雜的運動手勢自動征,常伴有自主神經癥狀以及心境和情感的改變。
③前額極區發作:發作形式包括強迫性思維以及頭和眼的轉向運動,可能伴有演變,包括反向運動、軸性痙攣性抽動、跌倒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癥狀。
④眶額區發作:表現為復雜的部分性發作,伴有起始的運動和手勢性自動癥、嗅幻覺和錯覺以及自主神經征。
⑤背外側部發作:發作形式可能是強直性的或者較少見的陣攣,伴有眼和頭的轉動以及言語停止。
⑥島蓋發作:多表現為咀嚼、流涎、吞咽等口咽自動癥等癥狀,言語停止,上腹部發作先兆,恐懼,自主神經癥狀等,有時伴有面肌陣攣或手部麻木等;單純部分發作特別是部分陣攣性面肌發作是很常見的。
⑦運動皮質區發作:運動皮質癲癇主要的特點是單純部分性發作,發作后可出現Todd麻痹,其定位是依據受累的一側以及受累區的解剖結構,在較低的前Rolando區受累可能有言語停止、發聲或言語障礙,對側面部強直陣攣運動或吞咽運動、全身性發作經常發生。
額葉癲癇的EEG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EEG表現
①發作間期表現:表現多無特異性,有時背景不對稱,前額區出現棘波、尖波或慢波;顱內深部腦電圖有助于區別單側或雙側放電。
②發作期表現:不同的EEG表現可伴發于初期的臨床癥狀,少數情況下,EEG異常在臨床發作之前出現,可以提供一定的定位信息。
影像學檢查
CT、MRI等結構性影像學檢查方法可發現一些小的導致癲癇發作的病因,例如大腦皮質發育不良、低級別的膠質瘤、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等,有利于致癇灶定位。SPECT、PET和fMRI等功能性檢查方法有助于發現代謝異常。
額葉癲癇的診斷要點
①全面性強直-陣攣性發作后,即刻有意識喪失;
②癲癇發作初期,頭和眼轉向對側,繼而全身性抽搐,發作后意識喪失,常提示致癇灶位于額葉前1/3部分;
③初期頭和眼轉向病變對側,意識清楚和逐漸意識不清,繼而意識完全喪失及全身性驚厥發作,提示致癇灶起源于額葉凸面的中間部位;
④表現為全身某部的姿勢運動,如對側手臂強直高舉,同側手臂向下伸展,及頭轉向病變對側,提示致癇灶位于額葉中間部位的內側面;
⑤常表現為無表情感,或有短暫的動作停頓、思維紊亂、凝視,繼而全身性驚厥發作;
⑥癲癇發作可有發作期或發作后的自動癥,類似于顳葉癲癇。
額葉癲癇的治療
常規的抗癲癇藥物對額葉癲癇的治療效果相對比較理想,局灶性癲癇發作時首選卡馬西平、奧卡西平和苯妥英鈉,隨著抗癲癇藥物的不斷發展,目前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
對于藥物治療欠佳的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額葉癲癇的致癇灶的定位仍然是一個難題,很多部位的致癇灶起源通過常規EEG不能精確定位,有時需要使用立體定向腦電圖進行定位。經過嚴格的術前評估,額葉致癇灶能明確定位,且又能被切除而不會造成過多的神經功能喪失時,應當考慮行致癇灶切除術。若患者額葉有明確的病灶,則應當同時切除病灶,并將致癇皮質切除,癲癇的治療效果會更好。兩側額葉致癇灶或一側額葉致癇灶,又不能行皮質切除時,也可以采用胼胝體切開術,阻斷癲癇放電的傳播;額葉致癇灶位于運動、語言區時,為了避免直接切除導致的嚴重功能障礙,可以采用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