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尤其是首次治療。如首次治療時的檢查和治" />
癲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治療時一定要慎重,尤其是首次治療。如首次治療時的檢查和治療方案不正確,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給患者帶來思想負擔,認為癲癇很不好治或者根本治不好,這對患者的治療是很不利的。
癲癇的第一次診斷和治療水平的重要性
由于癲癇發(fā)作的特點,決定了癲癇就診時患者和家屬不能完整表達病史,更多的需要醫(yī)生從專業(yè)的角度發(fā)現(xiàn)病史中的關鍵要素。對于首次發(fā)病是否需要治療的問題,應該結合具體的病例來決定。如果有明確的家族史、智力發(fā)育低下、肢體偏癱等因素存在,則可能是需要服用抗癲癇藥物的。
癲癇藥物既往分成一線抗癲癇藥物和二線抗癲癇藥物,目前的觀念是分成傳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和新的抗癲癇藥物更合理,在臨床實踐中,傳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仍有許多優(yōu)勢,一是應用的時間長,醫(yī)生更了解藥物的作用主副作用,二是藥物價格低,容易買到,在我國目前廣泛應用的藥物是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新的抗癲癇藥物與傳統(tǒng)的抗癲癇藥物相比,藥物療效更持久,藥物效果更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對智力有影響小,更應該推廣應用。
如何選擇用藥
臨床醫(yī)生必須檢查病人后,依據(jù)腦電圖的結果分清癲癇的類型,才能選擇合理的藥物,不能沒有檢查就用藥物。因為癲癇類型不同,對于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腦電的檢查是必須的,如是典型的失神,就應該選擇德巴金緩釋片或利必通,如果是肌陣攣就會選擇德巴金或開浦蘭等藥物,婦女則可能會選擇利必通等藥物,小兒可能會選擇曲萊等藥物。
癲癇的治療是以控制發(fā)作為目的,決定患者能否堅持服用藥物的主要因素是首次應用藥物后能否控制癲癇發(fā)作。如果服用藥物后沒有能夠控制癲癇發(fā)作,患者往往不能堅持服用藥物,可能會更換藥物。對于醫(yī)生而言,可能會重新評估癲癇的診斷的正確性,如果診斷正確,但服用藥物沒有效果,可能會增加藥物的劑量。
癲癇藥物的調整是一個過程,有些病人在服用一種抗癲癇藥物后,癲癇發(fā)作的類型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可以通過定期的癲癇腦電復查明確癲癇腦電類型的改變。對于復雜性的癲癇類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明確具體的藥物治療方案,是需要耐心的。
癲癇隨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但70%-80%的患者通過藥物可以控制病情。如果因首次診斷和用藥不正確給患者造成不能治療的錯誤印象,對其以后的治療及其不利。因此無論是患者還是醫(yī)生,對癲癇的首次治療都應給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