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檢查項目
" />
輔助檢查項目
1.視頻腦電圖是癲癇診斷和分型的重要依據。24小時視頻腦電監測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監測到患者發作時的行為表現及發作期和發作間期腦電圖特征,并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提高癲癇診斷的準確性。
腦電圖原理:
EEG是通過放置適當的電極,借助電子放大技術,將腦部神經元的自發性生物電活動放大100萬倍,將脈沖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并記錄下來的腦電活動。具有很高的時間分辨率。
頭皮電極記錄到的人腦腦電活動,頻率通常在1-60Hz之間,電流非常微弱,電壓在5-300μV之間。現在認為EEG的電位變化來自于皮質大錐體細胞頂樹突的突觸后電位,腦電位的節律變化則是丘腦和腦干網狀結構系統與大腦皮質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2.頭顱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明確癲癇是否由腦器質性損害引起。
CT
對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影像學診斷,CT的整體敏感性及特異性均不如MRI,癲癇中的應用也如此。但在以下幾種情況下,CT檢查具有獨特的應用價值,一般作為MRI影像診斷的輔助。
1、對于鈣化性病變的檢測,如結節性硬化、少枝角質細胞囊蟲結節。Sturge-Weber綜合征及其他一些基底節病理性鈣化等。常規MRI缺乏對鈣化的顯示能力。
2、對于有MRI禁忌證的患者,比如心臟起搏器,金屬植入物的患者,只能進行CT檢查。
3、對于臨床懷疑有顱內急性出血者如癲癇術后顱內出血的判斷。
磁共振成像檢查
MRI系多方位、多參數成像,解剖結構清晰,并可顯示畸形血管,無疑MRI陽性率高于CT,但對鈣化顯示不如CT。據資料表明,在成人癲癇MRI檢查中陽性率為74%。
3.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化驗。
服用抗癲癇藥物注意事項
1.樹立戰勝頑疾的信心和決心。正規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可以使約60-70%的癲癇患者的發作得到緩解或完全控制。但由于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患,其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患者及家屬的耐心。
2.嚴格按醫囑規律、足量服用抗癲癇藥物。杜絕漏服藥物、自行減量或停藥的現象,因上述行為均可能誘發癲癇發作,使既往治療前功盡棄,嚴重者可發生癲癇持續狀態。
3.大多數患者采用單一抗癲癇藥物治療即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只有確認單藥治療失敗后,方可加用第2種藥物。
4.至少要在足量的抗癲癇藥物持續治療3-6個月后,才能評估該藥物的有效性。頻繁、盲目地換藥容易使患者產生耐藥性,成為“難治性癲癇”。
5.凡是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抗癲癇藥物也不例外。但是副作用的類型及發生率因個體差異和藥物的品種而不同,患者或家屬需仔細閱讀說明書,并遵醫囑定期復查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等;如有藥物副作用發生,尤其是比較嚴重的副作用,如皮疹等,應及時復診。
6.在完全控制發作后,通常需繼續服用抗癲癎藥物3-5年,定期復診并復查腦電圖無異常,方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量直至停藥。個別患者因器質性病變等原因可能需終身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