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癲癇的藥物有哪些
治療癲癇的藥物有哪些
1、巴比妥類
苯巴比妥、去氧巴比妥、甲基巴比妥等,主要通過中樞性抑制性神經遞質r-氨基丁酸受體,增加抑制性氯離子內流而發揮抗驚厥作用,同時也是鈉通道阻滯劑.應用于強直-陣攣發作、部分性發作、新生兒癲癇、癲癇持續狀態。
2、乙丙酰脲類
苯妥英鈉、甲妥英、乙妥英等。其中苯妥英鈉是代表,主要作用機制是鈉通道阻滯劑,阻斷神經元反復放電,減少強直后電位。適用于強直-陣攣發作、部分性發作,但可以加重失神發作。靜脈劑型用于癲癇持續狀態。但苯妥英鈉由于抗癲癇譜窄、治療量和中毒量相近、對認知影響大、藥物見相互作用明顯,對胎兒致畸作用,近年來使用逐漸減少。
3、雙鏈脂肪酸類
丙戊酸鈉、丙戊酸鎂、癲癇安等。丙戊酸具有多重抗癲癇作用機制,對原發性全身發作各種類型有效,如強直-陣攣、失神、失張力、肌陣攣;對部分性發作有效,同時可以用于預防高熱驚厥。靜脈型可用于癲癇持續狀態的救治。丙戊酸鈉的優點是抗癲癇譜廣、對各種類型的癲癇均有效,過敏反應少、對認知影響小,無肝酶誘導作用。缺點是女性病人使用后可能出現月經失調、多囊卵巢,致畸作用明顯。
4、琥珀酰亞胺類
乙琥胺、甲琥胺等。主要用于失神發作,對其他類型癲癇效果較差。
5、苯二氮類
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氯勞拉西泮等。氯硝西泮主要用于嬰兒痙攣癥、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不典型失神發作的輔助治療。
6、亞氨基苷類
卡馬西平、奧卡西平。主要作用機制是阻斷鈉離子通道、抑制神經元放電、穩定細胞膜,從而發揮抗癲癇作用。適應證:用于部分性發作,包括簡單部分性和復雜部分性發作;部分性發作繼發強直-陣攣發作。可加重肌陣攣發作和不典型失神。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皮疹、白細胞減少、低鈉血癥。致畸性相對苯妥英鈉、丙戊酸鈉小。
7、磺胺類
乙酰唑胺、唑尼沙胺等。
8、新型抗癲癇藥物
奧卡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
癲癇用藥禁忌有哪些
1、劑量不當
不同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藥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故必須堅持用藥的個體化原則,如果單憑個人的經驗用藥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服用抗癲癇藥的劑量不足或過大都不利于對癲癇的控制。若用藥劑量過小容易使患者處于“亞治療狀態”:相反,若用藥劑量過大不但可增加癲癇發作的次數,還容易引起患者的慢性藥物中毒。
2、間斷服藥
癲癇是一種腦部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規范地用藥,否則難以痊愈。然而在臨床上,不少癲癇患者隨意間斷服藥。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服藥方法危害極大,有時甚至還不如不用藥。因此,這種不良的用藥習慣必須引起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重視,并堅決予以糾正,否則將貽誤治療。
3、頻繁換藥
有的癲癇患者對癲癇治療的長期性認識不足,總是急于求成,四處求醫,頻繁換藥。這也是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要使任何一種抗癲癇藥在血液中達到有效、穩定的濃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多數藥物都需要在使用和觀察數月之后才能確定其有無療效,故患者絕不能頻繁換藥。
4、多藥聯用
對大多數癲癇患者來說,堅持單藥治療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原則,多藥聯合治療僅適用于單藥治療失敗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然而在現實中聯合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癲癇的現象十分普遍。筆者就曾遇到過一位該病患者同時應用9種新老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的情況。其實,這種服藥方法不僅不能提高療效,還會增加藥物的毒副反應,從而使患者無法長期堅持藥物治療。
5、迷信新藥
目前,國際抗癲癇聯盟仍然推薦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乙琥胺、氯硝西泮等為一線抗癲癇藥物。但由于近年來又有十余種新的抗癲癇藥投放市場,如托吡酯、拉莫三嗪、氨己烯酸、加巴噴丁、奧卡西平等,所以,很多癲癇患者便過分地相信新藥,誤認為上述新藥要比老藥好,并過早地加用新藥,結果導致了不良后果的發生。總的來說,這些新的抗癲癇藥的療效并不優于傳統的一線抗癲癇藥,而且價格昂貴。患者只有在用一線抗癲癇藥不能控制病情或出現了嚴重的副反應時才可考慮使用這些新藥,并應嚴格掌握這些新藥的適應癥及不良反應。
6、過早停藥
臨床證實,癲癇患者堅持服藥的時間越長,其停藥后病情復發的機會就越少。各型癲癇患者停藥所需的時間不同,如全面性強直一陣攣發作的患者須用藥一年以上才能停藥;失神發作的患者須用藥半年以上才能停藥。需要指出的是,癲癇患者在病情最后一次發作后,仍需根據自己病情的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等繼續服用1~5年的藥物,然后再逐漸停藥。有些由腦部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癥狀性癲癇患者,在病因未去除之前需終生服藥。
除了上述總結的治療癲癇的藥物之外,患者也可以咨詢專業醫生,服用中藥治療癲癇,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不過小編要提醒患者們,一定要遵循醫囑,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用藥對病情才有緩解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