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
進行性肌陣攣性癲癇是一組癥狀性癲癇,包括多種疾病,其PME所包括的各種疾病均較少見,其病因各異,有的是神經元能量產生的缺陷,有的是神經元內異常代謝物的沉積,有的是蛋白水解機制,還有的是原因尚未闡明的神經元變性。PME可見于下列病種:Unverricht-l_amdborg病、Lafora病、涎酸沉積病、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病、齒狀核紅核蒼白球路易體萎縮、肌陣攣癲癇及破碎紅纖維綜合征、高雪氏?、笮偷?。
【Unverricht-Lundborg病】主要見于波羅地海諸國,尤以芬蘭多見。起病6~15歲間,進行性肌陣攣發作,無節律,不對稱,也可有全身性驚厥。肌陣攣有刺激敏感性,主動運動可誘發。智力低下較輕。可有共濟失調。癥狀可有起伏。以前多在起病5~10年內死亡,現在可以存活20年以上。EEG異常可比臨床癥狀出現更早,為陣發性彌漫性棘慢波,或多棘慢復合波,呈光敏現象。病程晚期可見背景波變慢。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缺陷在染色體21q22.3。此基因編碼一個蛋白,成為cystatin B,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其與癲癇發生之間的關系尚未闡明,據認為可能與神經元變性有關,而癲癇是繼發的。
【Lafora病】 多見于南歐。起病在ll~18歲間。有嚴重的肌陣攣發作和全身性驚厥發作。肌陣攣常由于光刺激或本體感覺的沖動所誘發。EEG呈彌漫放電,或限局性、多灶性放電。病情嚴重,進展較快,以后全身性驚厥減少而肌陣攣發作加重,智力衰退。病理特點是腦、肌肉、皮膚、肝內含有Lafora小體,為葡聚糖的沉積物。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隱性,基因缺陷在染色體6q24,此基因編碼的蛋白為Laforin,是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其功能涉及神經元的糖原代謝,調節離子通道及突觸傳導,但尚未闡明其如何引起癲癇。
【涎酸沉積病】 涎酸沉積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蛟谌旧w6p21.3,編碼僅一神經氨酸苷酶。此酶可分解涎酸?;蛲蛔儎t涎酸沉積于神經元內,引起肌陣攣癲癇。本病工型起病在10歲以后,眼底有櫻桃紅斑,故又名"櫻桃紅斑肌陣攣綜合征",有視力障礙,眼震,共濟失調,智力正常。肌陣攣發作可由感覺刺激和主動運動引發,可有口周不停的肌陣攣,病程為進行性。EEG背景波正常,全身性肌陣攣發作時有彌漫性棘慢波,或有低波幅快波及頂部正相棘波。Ⅱ型涎酸沉積病比工型嚴重,起病較早,有肝脾腫大及其他畸形,病程惡化很快。
【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病】 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病是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神經元有脂色素沉積,引起進行性變性。臨床有癲癇發作,運動障礙,視覺減退和認知缺陷。根據起病年齡可分為幾型,但分型方法尚不統一。嬰兒型NCL起病于9~19個月,視神經萎縮、肌陣攣發作、共濟失調、智力低下均發生較早且很嚴重。基因在染色體lp32,編碼軟脂酰基蛋白硫酯酶,這是一個溶酶體酶,參與蛋白分解過程中的去脂作用,分解掉半胱氨酸殘基上的脂肪酰基。晚嬰型NCL在2~6歲起病,有智力低下,共濟失調,晚期出現視力障礙;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不典型失神都可見到,2~3Hz光刺激有光陣發反應;基因在染色體11p15,編碼抑胃肽不敏感性溶酶體肽酶。少年型NCL,又稱Batten病,是NCL中#!常見的一型,4~10歲起病,有視覺障礙、共濟失調、智力低下;除肌陣攣發作外,還可見不典型失神和全身強直陣攣型發作;基因在染色體16p12.1,編碼一個有438個氨基酸的蛋白,其功能不明;此基因有多種突變,說明有明顯的等位基因異質性。此外,NCL的芬蘭變異型,基因突變發生于染色體15q21-23,其功能不明。
【肌陣攣性癲癇伴破碎紅纖維】肌陣攣性癲癇伴破碎紅纖維是線粒體DNA突變引起的肌陣攣性癲癇。起病年齡不定,3~65歲不等。特點是進行性肌陣攣發作和全身性驚厥,智力低下,共濟失調,肌病,耳聾等。癥狀在各例輕重不等。EEG背景變慢,爆發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彌漫性δ波,有的呈光敏性。本病由線粒體DNA點突變引起,發生于賴氨酸轉移RNA基因,或由于在核苷酸8344位點上有腺嘌呤與鳥嘌呤轉換,或由于在核苷酸8356上有胸腺嘧啶與胞嘧啶的轉換。這種突變使細胞能量的產生和利用發生缺陷,而細胞興奮性的控制與能量代謝有密切關系。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站無關。本站僅提供網絡技術服務,對文章的原創性及內容真實性不做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因作品內容、知識產權和其他問題需與本網聯系的,請發郵件至langcl@familydoctor.com.cn,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并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