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我國人群的癲癇發病率為0.33%~0.58%,半數以上在10歲以內起病。由于癲癇發作的不可預知性、對長期服藥發生副作用的擔心、以及長期以來人們對癲癇病的誤解、歧視均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以致產生嚴重的心理行為障礙,而這些往往又是癲癇的誘發因素,并能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是患兒生活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而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問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美國學者觀察了100名在兒童期患顳葉癲癇患者的社會心理狀況,85%存在社會心理障礙,12%社會交往受限。對540例發作已控制至少2年的癲癇患者進行調查發現,55%的患者害怕再發作,說明即使在發作時已控制較好的患者,其中半數以上對發作仍然存在恐懼,成為難以解脫的精神負擔。同時也指出環境和情緒的突然變化能誘發癲癇。心理因素可導致癲癇發作頻率的增加已為多數學者所證實。
癲癇兒童的心理行為障礙的表現
1心理障礙
診斷癲癇本身給患兒造成明顯心理負擔,患兒緊張、焦慮、對發作很是恐懼,擔心傷害身體和被人恥笑,以至不敢獨自去公共場所;擔心治療癲癇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癲癇藥物,從而會使自己變傻。社會上對癲癇患者的歧視和偏見,使患兒感到處處低人一等。因而患兒情緒消沉、自卑自棄,如果家長、老師和同學再不理解,更覺得沒有出路,甚至產生厭世、輕生念頭。
2行為異常
國外學者報道癲癇患兒行為異常發生率為55%左右,且無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性格改變、多動、沖動、攻擊行為、社交退縮、強迫行為甚至自我傷害等。另外,癲癇發作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并伴心理行為異常。癲癇患者行為異常與發作類型有關。復雜部分性發作主要以精神、行為異常為發作特點。長期服用藥物也是影響行為的原因之一。如苯巴比妥可引起患者多動,停藥以后可減輕或消失。此外,家庭、社會對患者的態度也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
3認知損害
兒童認知功能涉及學習能力、智力、記憶力及注意力等多方面。癲癇患者智能損害發生率國外報道為20%~70%,與發作類型有關。Lennox-Gastaut綜合征(癲癇伴肌陣攣-猝倒發作)對智力的損害已被公認,全身性發作比部分性發作對認知的危害更大,頻繁失神發作對認知也有明顯影響。美國學者觀察了40例中央顳區癲癇樣放電的兒童,發現無論有無臨床發作,這些兒童的智商總分及操作分、語言理解力、空間定位、短時記憶及精神運動能力等方面均比正常對照兒童差,并與癲癇樣放電頻率有關。
4情感障礙
癲癇患兒可表現為周期性的情緒改變,如焦慮、苦悶、緊張不安、敵意、自卑、易激惹等。抗癲癇組織調查了5000余例癲癇患者,其中48%有焦慮情緒,51%的人感到難堪和恥辱。癲癇患兒伴抑郁的情況十分常見,抑郁的嚴重程度與癲癇病程有關。國外文獻報道癲癇患者自殺率比普通人群高5倍,其中以顳葉癲癇居多。國內學者對兩個癲癇高發區的80名癲癇患者的研究表明,幾乎所有患者都有情感適應性失調,85%的患者覺得自尊心受到傷害,98%的患者感到精神上有一種壓力。
5人格改變
慢性和嚴重癲癇患者可出現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固執、自私、易激惹、自我中心、糾纏不休等,其思維和情緒改變以粘滯和不穩定#!為突出。表現為情感膚淺、過分謙恭或反社會行為等。癲癇人格障礙患者缺乏穩定的個性結構,不成熟、好沖動。人格改變多見于大發作尤其是顳葉癲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