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帶給患者除了軀體上的病痛之外,往往還會伴有精神心理上的影響,特別是神經、" />
疾病帶給患者除了軀體上的病痛之外,往往還會伴有精神心理上的影響,特別是神經、精神類疾病,例如癲癇。癲癇疾病不只是給患者帶了身體上的痛苦,還給患者及家屬帶來了心理上的傷害,癲癇的發作會讓患者產生很多負面心理,例如抑郁、自卑等,為了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我們除了帶患者到正規的醫院治療外,還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隨時對他們進行開導,將負面情緒扼殺在搖籃里,那么,你知道癲癇患者有哪些心理特征嗎?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癲癇患者四大心理問題及克服方法吧。
癲癇患者一般會產生的心理問題一般有四種情況,下面分貝為大家介紹一下:
1、抑郁心情:抑郁本身就是一種發病因素,而一旦患了癲癇,抑郁的特征就會更加明顯。特別是當患者處在一個對癲癇疾病有偏見的環境中時,會造成患者心理負擔加重,悶悶不樂,心情不暢,時間稍長,便有可能會形成較嚴重的精神抑郁癥,給患者造成生活痛苦,也勢必會影響治療效果。
2、自卑心理:一般來說,癲癇患者的自卑心理來自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患者自己。因為癲癇發作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不分場合,發作稍多,患者自己形成病態心理,產生較嚴重的自卑;二是社會壓力。生活在患者周圍的人,有意無意之間給患者造成心理傷害,更不要說社會歧視給患者造成的精神負擔了,甚至即使是患者親屬或周圍的人對他的過分照料、保護,也會使患者產生自卑感。
3、孤獨感覺:因為外界對癲癇患者的諸多限制,以及親友對其的過分關心,可能會使患者無時無刻的感覺到自己是個癲癇病人,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和正常人一樣了,擺脫不掉的心理陰影讓患者陷入孤獨,不愿和大家在一起,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呆著。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患者,孤獨感會更強烈些。
4、悲觀情緒:有了上述心理問題的存在,使得癲癇患者受到極大的心理創傷,繼而產生悲觀情緒,認為自己除了是患者在影響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之外,一無是處。事實上,癲癇是一種難治的病,長時間治療,對患者身體以及心理、精神上都會造成嚴重傷害,使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逐漸動搖,直至產生悲觀情緒甚至是使患者產生絕望心理。
癲癇發作可以用藥物控制,但病態的心理,醫生更難找到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對待癲癇患者的心理問題,除了家人親友的幫助調節之外,更重要的是患者自己能正確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病情;在治療過程中,認真提供病情資料,遵守醫囑,按時檢查、服藥,了解有關癲癇病的常識。這樣心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還能是癲癇疾病的治療達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了患者的心理問題,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如何克服癲癇患者的心理問題?
首先,要了解癲癇的基本知識,以消除對癲癇的誤解。癲癇是一種慢性發作性疾病,發作是短暫的,發作后一如常人,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目前,癲癇的治愈率較高,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使癲癇的診斷和治療有了明顯的進步,隨著新的抗癲癇藥物的使用,癲癇的控制后很少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不可逆損傷。由癲癇發作產生的智力低下是暫時的、可逆的,把癲癇與智力低下劃等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雖然癲癇發作時有類似精神病的癥狀,但僅是精神運動發作中的個別現象且為發作性,發作過后可恢復正常,而精神病則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所以,癲癇不是精神病,癲癇患者不是瘋子。
其次,患者必須樹立強烈的戰勝疾病的信心。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可以必須把自己的病情告訴自己的親友、同事、同學,并告訴他們,癲癇只是一種發作性疾病,發作過后與正常人沒什么兩樣。這樣,當癲癇發作時能得到他們的幫助,也可獲得他們的理解,以消除他們對癲癇的誤解。
最后,癲癇患者必須經常參加正常的社交活動,并在交際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這樣,不但能使患者增強社會適應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患者的自信心,可以讓患者融入團隊生活,忘掉疾病的束縛。
通過上文的了解癲癇患者四大心理問題及克服方法,讓我們明白了對待癲癇這種疾病我們不要灰心,相信總有一種合適的治療方法能夠治愈癲癇,患者更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不能消極對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戰勝病魔,讓患者的心理能健康的面對日常生活。作為家屬我們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要時時刻刻陪伴著他們,對他們的心理做到及時的疏導工作,有很多時候心理問題比癲癇本身更難治愈,千萬不要讓患者痛上加痛,一定要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