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的疾病能夠治愈,是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十分關注的問題,癲癇可以治愈嗎?
癲癇是很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有些人說,他們看到一些人被診斷為患有癲癇病,但后來癲癇自愈了,什么情況下,癲癇自愈的機會比較大呢?真的會癲癇自愈嗎?專家介紹,癲癇自愈牽涉到很多問題,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就自愈了。
一、暫時不發作,不等于癲癇自愈
癲癇病從大的方面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也稱特發性,根據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尚不能找到病因,多與遺傳有一定關系。繼發性也稱癥狀性,可以找到病因,腦部有各種原因引起的損傷性病變存在。
原發性癲癇患者的腦部,沒有明顯病變存在,所以其治療效果好,預后也好。癲癇發作多在不良的外界因素刺激下發生,如情緒激動、思想壓力大、精神創傷、過度緊張或勞累等。若能避免這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則不會引起癲癇發作,但這不等于已經癲癇自愈,因為若再遇到這些不良刺激時,仍有可能再發生癲癇發作。
繼發性癲癇的預后比較復雜,即使應用藥物治療其效果也難以判定,它取決于腦部病變的性質和輕重。如果腦部病變不清除,癲癇發作遲早會出現,所以不可能自愈。當然,如果清除了腦部病變,以后可不出現癲癇發作,但這也不能算癲癇自愈了。
有些較輕的癲癇與遺傳有關,以5~10歲發病者多見,可在20歲前停止癲癇發作,腦電圖也轉為正常。
癲癇發作的表現各種各樣,除抽搐外,尚有短暫的意識喪失、精神運動發作,還有以嘔吐、頭痛、心慌、胸痛、腹痛、腿痛、流涎、多汗為主要表現的植物神經性癲癇。上述不少類型的癲癇,發作時可不喪失意識,神志可完全清楚,發作的次數多少不定,間隔時間長短不一。長者數月甚至數年發作一次,這不等于已自愈。另外,有些發作很輕,如不仔細觀察,容易忽略,誤認為已經自愈。
二、似是而非,被誤認的"癲癇自愈"
由于癲癇有多種表現,特別是一些非典型的表現,須與非癲癇的其他原因鑒別,不能誤認是癲癇,接受了不該用的抗癲癇藥物治療,如局部抽搐癥和因暫時性腦缺血缺氧引起的暈厥等。兒童有多種原因可引起發作性頭痛、嘔吐、腹痛、心慌、出汗、腿痛,不一定就是植物神經性癲癇。有些嬰兒,特別是6~10個月大的孩子,在清醒狀態時可出現以下一些動作:全身用力、咬牙、咧嘴、兩眼睜大、注視前方、兩上肢前舉、握拳、呼吸暫停、面色微紅,持續數秒鐘,一日多次,可見于小兒發育過程中,非病態表現。以上種種現象,可自行消失,有些人正是看到這些似是而非的"癲癇發作"隨年齡增長逐漸消失,而認為癲癇自愈了。
三、腦電圖并不能說明一切
醫生診斷癲癇要收集多方面的資料,特別是出生前、出生時以及出生后有無腦損傷,有無遺傳病,發作的情況等。腦電圖是必須做的檢查,是重要的診斷手段。但是,對腦電圖的結果,應通過具體分析做出評價。腦電圖正常并不能否定癲癇,約有20%的癲癇病患者腦電圖可無異常。腦電圖有異常,也不能肯定就是癲癇。腦電圖的異常表現很多,但只有癲癇樣放電對癲癇的診斷意義較大。正常人有時也可見到腦電圖輕度異常,特別是在驚厥發生后的近期內。所以,應在驚厥發生兩周后做腦電圖才比較可靠。如為癲癇,在發作時腦電圖常有異常。在癲癇發作間期,約50%~70%可見異常。如采用描記睡眠腦電圖或24小時腦電圖,發現異常的機會會增加。CT和磁共振成像,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對肯定或否定癲癇的診斷沒有價值。
以上分析了種種易被人們誤認為癲癇自愈的情況,希望大家不要對癲癇自愈抱太大的幻想,應請專科醫生對患者做出及時準確的診斷,該用藥時就用藥,以免延誤對癲癇的治療,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