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癲癇患兒家屬#$反應都是:我家孩子是癲癇嗎?為啥我的孩子會得癲癇?是來自父" />
所有的癲癇患兒家屬#$反應都是:我家孩子是癲癇嗎?為啥我的孩子會得癲癇?是來自父母親雙方的家族遺傳?還是某次不小心摔到頭?......
家長的一系列問題,核心就是想問清楚,孩子為啥得的癲癇?對于家長的要求,醫生也是一臉的懵懂。
癲癇到底是什么?
癲癇是什么?教科書是這樣說:癲癇發作就是大腦皮質神經元異常同步放電,癲癇是一種以反復癲癇發作為臨床表現的慢性腦功能障礙疾病。通俗的說,癲癇發作就是一群腦細胞“鬧獨立”,導致的局勢動亂。至于群體“鬧獨立”的原因,有現實因素,如其他勢力的介入、人們生存質量下降等,腦細胞“鬧獨立”的現實因素有外傷、中毒和顱內感染等。有歷史因素,主要指歷史由來已久的問題沒有解決,比如民族矛盾、地區沖突,導致人們出現獨立的情緒,在臨床的歷史因素就是遺傳問題。遺傳有兩個意思,一是家族遺傳,另一個是自身的遺傳物質變異。
醫生做診斷性檢查一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明確診斷,就是弄清楚是何種原因導致的疾病;第二就是排除一些需要排除的疾病,防止誤診、漏診。癲癇的基因篩查,目的就是在找不到明確的現實因素情況下,醫生開始尋找來自遺傳學的依據。
癲癇的基因篩查,采用的是“套餐制”和“訂單制”兩種形式,所謂“套餐制”,就是將目前已知的癲癇相關基因組合成一個panel,然后檢測患者相對應的所有基因,找出相關基因,再對癲癇進行具體的診斷分型;另一個是“訂單制”,臨床高度懷疑是某種類型的癲癇,然后去檢測其對應的致病基因,比如病因比較明確的Dravet綜合征。兩組方式,一組是“順藤摸瓜”,一組是“順瓜摸藤”,前一種費錢,但是查的細致,后一種省錢,反應的是醫生高超的臨床診斷。
大多時候,我們能夠根據基因的結果,比較容易診斷出一些過去存在爭議,或者無法診斷的疾病,比如Dravet綜合征的病因,有了基因篩查,近4年我們臨床診斷出5例Dravet綜合征,并明確了致病基因突變,診斷了1例早發癲癇腦病4型。而對于一些臨床貌似熱性驚厥的Dravet綜合征,通過對基因篩查,我們可以早期預警,改變發作控制的策略,告知家長更加針對性的日常生活管理知識。
是不是懷疑遺傳性因素導致的癲癇,都能查出個結果呢?現實是比較現實,基本上只有不到一半能查出致病基因,致病基因突變與癲癇發生及癲癇的類型并不能直接劃等號。
我們曾經遇到這么一個病例:一個出生才20多天的女嬰,反復出現肌陣攣,藥物控制不理想,用上癲癇套餐基因檢測,結果基因檢測CDKL5存在致病突變,心安理得的將“早期肌陣攣腦病”診斷了;于是家長失望的抱回家,回家后,爺爺將所有的藥停了,第二天,孩子發作停止,隨訪半年,沒有再次發作,體格檢查僅有發育輕度落后。問題出來了,此時肯定不能診斷“早期肌陣攣腦病”,這個孩子回過頭來看可能是CDKL5突變導致的一種較輕的臨床表現型。因此,所有的癲癇基因篩查,都必須結合臨床判斷,有些還需要隨訪觀察比較長時間才能準確判斷。
另一方面,癲癇的基因篩查,不僅僅是篩查疾病,還可以在精準治療上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對局灶性癲癇,在服用卡馬西平之前,進行基因檢測是必要,可以防止致死性皮疹的發生;比如在嬰兒痙攣患者,服用激素或者使用激素沖擊治療前,進行激素副作用相關的基因檢測,就可以盡量避免股骨頭壞死的發生。
總之,癲癇的基因篩查,過熱或者過冷都是錯誤的。基因出現問題,僅僅是基因出現問題而已,并不意味著臨床就有問題,從基因到蛋白再到功能,要經歷無數個化學反應,就像FI賽道,初始發車的人,并不意味著就能走上領獎臺。致病基因檢測歸根到底還是一種輔助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檢查手段。